导读:心理账户缘于人的记忆,人们会将高峰低谷的体验记在心理,形成人生的经验。心理账户是人们心理的一个账本,是将成本和收入记在心理的行为,有人为调高预期收入延迟计提损失的倾向,是人们得失的心理架构。
心理账户作为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产生的原因深植于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中。这一概念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代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验证。心理账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在面对经济活动时,会根据不同的用途、情感和认知分类,将金钱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即使这些资金在现实的银行账户中可能是混在一起的。
心理账户产生的原因
1. 认知分类与编码:
人类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倾向于通过分类和编码来简化决策过程。在财务领域,这一倾向体现为将不同的支出和收入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例如,人们可能将日常开支、娱乐消费、教育投资等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并根据各自的账户余额和预期目标来做出决策。
2. 情感与动机的影响:
心理账户还受到个人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对于某些奢侈品或高端服务的购买,人们可能会因为这些商品带来的情感满足或社会地位提升而设立高额的心理账户,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相反,在其他看似不那么“重要”的领域,如日常用品的购买上,则可能表现出更为节俭的态度。
3. 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的关注:
心理账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评估得失时,往往以某个参照点(如预算、期望值等)为基准,关注的是与这一参照点的相对偏差,而不是金额的绝对数值。这种相对水平的关注使得心理账户在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非理性的经济行为:
心理账户的存在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看似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例如,在面临沉没成本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过去的投入而影响当前的决策,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中通常被视为不理性的。然而,从心理账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却是合理的,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余额和预期目标来做出决策。
平衡得失的策略
为了平衡心理账户中的得失,个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明确心理账户的分类:
了解自己的心理账户分类,并明确每个账户的用途和目标。这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冲动消费。
2. 设定合理的预算:
为每个心理账户设定合理的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预算控制,可以确保在每个账户中都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可能的支出,同时避免过度消费和负债累累的情况。
3. 关注长期收益:
在投资和教育等长期收益的领域,要保持耐心和远见。不要过分关注短期的得失,而是要关注长期的收益和回报。这有助于在心理账户中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财富增长机制。
4. 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理性消费的习惯。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同时,也要学会享受适度消费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避免过度压抑自己的需求。
总之,心理账户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包括认知分类与编码、情感与动机的影响、相对水平的关注以及非理性的经济行为等。为了平衡心理账户中的得失,个人需要明确心理账户的分类、设定合理的预算、关注长期收益以及培养理性消费习惯。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资源,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声明:时财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反馈】